常州網 | 微博 | 客戶端 | 返回舊版

滿城書香,融入常州愛閱者的生活

來源:常州晚報 編輯:姚程玉 發布于 2022-04-22 09:19:26

4月23日是江蘇省全民閱讀日,也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。閱讀的意義,在于書能讓人變成更好的自己,體驗不同的生活,甚至可以去影響他人和社會。常州的愛閱者們,或是獨自仔細品讀,思考療愈;或是親子共讀,進行深度探索;或組成社群,交換彼此感受;或是專注于本土,尋找常州文化的紙本映射;或是在線上,以聽書、直播、分享等形式,突破時空的限制……

療愈化

“閱”見更好的自我

“在災難中能學到什么?人的身上值得贊賞的東西總歸比應該唾棄的東西多。”這是陳超寫在讀書筆記《見“疫”之書》中最深的感慨。這篇文章是她的“悅見”系列讀書筆記的最新一篇。

今年3月,常州再次因疫情按下了城市暫停鍵。作為個體,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如何保持理性、戰勝恐慌、堅定信心?在陳超看來,最便捷的途徑不外乎找一本同情境的書籍,讀一讀大家筆下災難中的眾生圖,借助前人戰勝災難的智慧,完成自身身體與靈魂的救贖。用法國作家阿爾貝·加繆的《鼠疫》,加上B站上“不見面讀書會”系列里的《??鹿P下的瘟疫:當下的歷史與未來的震顫》,陳超進行了自己的“書香防疫”。

陳超曾長期擔任常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讀書會的組織者,剛轉到執法崗位,最近讀的都是《柳林風聲》和《綠野仙蹤》這樣的童話。她說:“孩童喜歡童話是因為要從中汲取對未知世界的勇氣,而成年人面對已知世界也會有膽怯,同樣需要勇氣。我比較理想主義,情懷在現實里往往是蒼白的,就更需要從書里汲取力量!”

姜丹艷在童書館進行閱讀交流

“我覺得,這么多年讀過的最‘有用’的書,是《被討厭的勇氣》。”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、樂享童年公益童書館講師姜丹艷說,從大學畢業到孩子出生,她幾乎不讀書;但隨著孩子慢慢成長,她與孩子的相處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,于是她又捧起了書本,想從中尋找答案。

姜丹艷說,第一次讀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是在2016年。3年后,她又帶著大家共讀過一次。她說,這本書對她最大的影響是讓自己不去在意別人的一些評價,不再害怕被人討厭,不再追求他人的認可,她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,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
像陳超、姜丹艷這樣,用閱讀來療愈自己的常州人其實很多。在朋友圈里,不時會看到這樣的心聲:“讀完《星光的速度》,我幻想正進行太空穿梭,工作里的煩擾全不見了!”“在大環境不穩定的當下,我毅然決然地辭職了,失眠時讀過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》,大愛!”

數字化

超時空的“閱鏈接”

“最近‘剁手’了很多書,從董橋的散文到祝勇的故宮專輯,都是老版本的,太讓我興奮了。感謝物流給力,一拿到手我就開始讀了!”號稱有“松鼠囤積癥”的書蠹“阿舒”,最近參加了由海豚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單位組織的線上活動,在秒殺經典的同時,也認識了一批有共同閱讀愛好的朋友,甚至在線上還找到了常州老鄉,隔空分享起了書單。

“今年是達爾文逝世140周年,最近‘三聯中讀’推了一檔‘達爾文與博物元典’,你聽了沒?”我市自然觀察愛好者“筱禾”在微信上向好友們拼命地推薦。而她的手機上,則裝載著眾多的聽書App,從“喜馬拉雅”“微信讀書”“得到”到 “樊登讀書”“博雅小學堂”等,林林總總近20種。

其實有不少人像“筱禾”這樣通過聽書來進行閱讀,這也帶來了常州閱讀市場的爭奪戰。半山書局相關負責人王俊說:“之前‘得到’合伙人之一的‘脫不花’來常州做分享活動,就明確表示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成為‘得到’會員。”此外,樊登讀書會建立大量的本土化組織來“吸粉”;“三聯中讀”也曾在常州舉行小范圍的線上讀者會。

互聯網、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時代沖擊,讓越來越多的常州市民愛上了數字化閱讀。是拿著平板和手機閱讀,還是傳統紙質閱讀?人們各有偏好。陳超表示自己分得很清楚:“電子閱讀僅限于晉江文學和各類公眾號,所有嚴肅讀物都選擇紙質閱讀。”但也有人認為:“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,就應該用適合這個時代的方式來閱讀。畢竟與一本書重量相當的電子閱讀器里,存儲的是海量的書籍和信息。”

常州地鐵里、公交車上、咖啡館里、公園中……不少人捧著手機或Ipad等,或是閱讀文字,或是聆聽音頻,進行著不一樣的超時空“閱鏈接”。

社群化

被閱讀改變的交流

“線下活動不辦了,今年只辦線上活動。”20日,鐘樓區樂童親子閱讀中心發布了“閱享匯”世界讀書日線上直播活動通知——23日當天從9∶15直至16∶00,她們將在線上推出“奇奇怪怪書展”、“朗讀星”分享、出版社編輯眼中的好書以及多位閱讀推廣人分享等活動。

成立于2016年的樂童親子閱讀中心,下設兩家公益童書館,并與7個社區合作共建了社區公益童書館,2020年被評為江蘇省首批親子閱讀示范基地,至今已舉辦公益故事會519場、家長讀書會152期、各類教育講座200多場。發起人之一的孫立蕓說,親子閱讀的社群正在不斷壯大,但受疫情影響,目前她們更多是通過線上來開展活動。

20日晚,位于武進財富廣場的“明蘇讀書會”,舉辦了一期難得的線下分享活動。這期的主題是“醒來”,參加活動的女性,有企業管理者,有都市白領,有律政佳人,通過分享嘗試從生活的混沌中“醒來”,去尋找真實的自我。

作為常州這家女性讀書會的創始人,李明蘇曾在海外求學工作生活多年,歷練于金融圈并曾擔任跨國企業CEO。2020年,30歲的她選擇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自主創業,先后在武進創辦投資公司與教育機構,同年成立“明蘇讀書會”。“我的創業,做幼兒教育、聚女性力量,都是懷抱著對家鄉的熱愛,就想出一份力做一點事。”兩年來,通過“明蘇讀書會”,李明蘇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很有意思的朋友,她們在閱讀中尋找著彼此的同頻與共振,互相傾訴與支持。

“常州倡導全民閱讀已經有很多年了,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”讀書會組織“常讀”發起人“青鳥”表示,“在當下,很多閱讀是以小眾社群化進行的,更類似于一種私域流量。正是這一個個不同主題和理念的讀書團體,豐富了大眾全民閱讀的層次和內涵。”

本土化

城市尋“根”有密碼

“之前看到有套書叫《常州成語故事》,我很感興趣。好不容易買到了,最近想和女兒以及她的同學們,帶著這書去紅梅公園,結合書中講到的植物、動物、典故,一起來了解常州。”看了常州晚報去年11月的報道,常州文史愛好者老徐輾轉搜尋到了這套書,并制定了閱讀分享的計劃。

“沒看這書之前,我沒有想到吳越爭霸的故事離我們這么近。”家住雪堰的老徐親戚看了這書后,才知道了那些關于闔閭、伍子胥、夫差的成語故事就發生在常州。老徐感嘆:“要是有誰專門根據常州從古到今的歷史文化發展,列出一個書單,讓我們根據書單進行長期閱讀,那該多好??!”

家譜里的城市尋根

這樣的喟嘆,不在少數。“常州人走出去,怎樣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家鄉?其實要看我們通過自己的閱讀和閱歷,能夠了解多少常州的老故事。”“90后”小唐說,他在外讀大學時,每次跟同學說起常州,大家就只會說:“哦,那個有恐龍園的地方!”他覺得,一個城市通過旅游名牌被他人認知確實很好,但希望不僅僅如此。在家上網課期間,他找來了《常州方志館讀本》,跟同宿舍的3個同學交換了各自家鄉的歷史常識。小唐說:“他們沒有想到我們這邊居然還是中國玉石的產地,有梅嶺玉。”

在常州家譜家風館,朱炳國、陳建萍兩位館長聯手找到了常州文史愛好者“青鳥”,正在計劃推出系列化的城市尋“根”活動,并結合常州家譜系列書籍,希望影響常州青少年從小了解常州歷史。

(何嫄 圖文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
您無法評論,您可以 登錄 或者 注冊

0條評論

蘇ICP備08009317號-4 蘇公網安備3204110200001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:1008248
常州市互聯網新聞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不良內容舉報信箱:bbs_cz001@163.com  舉報電話:0519-82000682 業務聯系: 0519-82000687
江蘇省網絡視聽違規節目舉報窗口
毛片免费视频